在宅勤務: 顛覆傳統日本企業的新型工作型態?

這兩周在日本最常被討論的話題之一,大概就是「你們公司也在宅勤務了嗎?」

 

在宅勤務非日本主流工作型態的原因

 

所謂在宅勤務,一般通稱為 テレワーク(telework)。簡單來說就是顛覆以往上班必須出現在辦公室,員工可以自行選擇辦公地點的勤務方式。其實除了日本之外的國家中,已經有不少新創公司開始實行這樣的工作型態,因此在世界各地才會冒出如 Wework 這類共同辦公空間,用以提供特定企業或是新創公司員工辦公地點的選項之一。日本早期幾乎沒有這類工作型態,如同一般印象中,在開放式的辦公空間,上司的座位被安排在一側營造出領導人姿態,員工被迫得面對面坐在小小的辦公桌八個小時 (起跳),互相沒有架設隔板,這樣可以強迫員工只能盯著自己的電腦作業。

因應 2020 年東京奧運夏季通勤紓解方案,日本預先組織了「TDM Telework 實行委員會」用以推行並宣導各企業導入在宅勤務。但沒想到一場突如其來的冠狀病毒肆虐,東京首都圈以及日本各地開始發生了類社區感染。 一些相對先進的日本公司其實在在二月其他國家疫情升溫時已經開始在宅勤務的措施,但是日本政府突然公佈在 2/28 公佈首波大型防疫政策,希望全國高中小學 3 月停校,隨後引來許多在職的家長抱怨認為政府沒有做好配套措施,也迫使剩下的日本企業必須加速去對應疫情。讓日本全島開始意識到在宅勤務的實際方式。

但是實際觀察下來,發現還是有不少企業無法了解在宅勤務等新型工作型態,我認為原因可能有下面兩點:

1: 一個願打一個願挨

企業認為在宅勤務是員工福利或休假的方式之一,應該是公司決定給予員工的特殊獎賞: 有是你賺到,沒有你也別吵鬧。在這種時空背景下,才會培養出即便刮颱風下大雪,仍然堅持花三個小時出現到公司才能展現高度忠誠度的員工心態。

2: 雇用關係中缺乏安全感

企業總是覺得員工在家工作就會睡覺,跑出去度假泡溫泉看櫻花喝咖啡。而員工在有電話聯繫時,明明在外面散步卻故意找一個安靜的地方假裝在家。不過說到底,既然執行了在宅勤務,企業真的就沒有必要規定員工在哪裡工作,放他自由吧。

 

在宅勤務的實際體驗與往後的社會影響

 

我的工作本身就不需要長時在辦公室裡,但是以我強迫自己操作在宅勤務一周下來,在目前 IT 技術的背景之下,很多如 Slack, Teams, Chatwork 等 SaaS 軟體支援的工作連繫平台,以及 Zoom 等視訊會議使用工具,能夠維持如同在辦公室時部門內部或跨部門的聯繫效率之外,以整體生活感來說也非常滿意,早上起來集中注意力處裡完 email 之後,在等待下一個階段指示時,可以開始做一些自己的事情比方說沖澡,準備早餐,或是簡單運動等,中午簡單休息之後下午可以進行視訊會議,當然中間一些空檔時間也可以看書或做一些自己的事情,會讓整個生活的組成變的比較彈性,最重要的是不需要花時間通勤以及可以按照自己的步調工作,工作效率提升很多。

以企業角度來看,只要導入適當的 IT 技術跟設計符合所需的管理模式,一般認為在有形層面的員工通勤費用,水電費用的支付節約,以及在無形層面上可以降低員工通勤壓力和時間運用上都能達到雙贏的結果,當社會上大部分企業在開始習慣在宅勤務後,下一個階段就可以開始嘗試遠距工作 (remote working),某種程度上既可以解決首都圈通勤疏通上的問題之外,長久來講也因為遠距工作會直接產生副業的型態,除了能解決日本社會人手不足的現實問題,同時也能創造更多樣化的社會組成。

不過跟一些在日本工作朋友的交談中, 也了解就算是如此緊迫的局面,日本企業雖然規則面已經允許在宅勤務,但是實務面上的 IT 技術和流程調整相對緩慢,讓員工到最後還是得進公司完成一些必要手續。這次在疫情中強迫提早執行的在宅勤務,希望能夠讓企業意識到新型工作的型態,加速解凍僵化已久的日本社會。

標題圖片:https://www.reuters.com/news/picture/top-photos-of-the-day-idUSRTS34EFJ

Ethan Wang

2012 年秋天來日,喜歡影像與文字的碰撞,遠距工作及多點生活主義者。

主修神經科學與生理學,對關於人的素材都很敏感,興趣是觀察社會現象與人類行為。經常靠溫泉,散步與閱讀尋找靈感。人設是吃完午餐就一定要睡覺。

目前為台灣 AI 新創日本公司第一號成員。同時為日本最大台灣人就職情報分享平台 Worklife in Japan 共同營運者。
Ethan W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