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設計自己的職涯,答案不該只有一個。Ethan

人生真的是如此,總是會不斷有 input 進來,接著埋在腦海中等待 output 發芽。

學生時代念的是生物醫學領域,大三時厭倦了整天在實驗室做專題研究的生活,開始參加社團之外的活動,跟朋友因緣際會一起學了日文,從此之後日文的學習便不曾間斷。過程中日文從零開始,念研究所時為了拿到申請去日本交換的門檻——日檢 N1,準備考試期間努力看 NHK 新聞、在學校尋找日本留學生做語言交換練習會話、厚臉皮地懇請對方協助修改日文文章,雖然最後只通過了 N2,未能申請成功,但這一年讓我的日文進步許多。而這段期間培養的習慣,即便不再需要準備考試,日後我也仍持續保持每天看 NHK 新聞的習慣。到後來再回顧,大部分能獲得好機會或看起來很成功的人,背後都默默的非常努力,只是表面上看不出來,大家誤解對方是聰明或是運氣好,然而正是這些每天一點一滴累積的微小努力和細節習慣,造成人生成就的差異以及決定機運來臨時誰能好好掌握住。

 

只要真心想做一件事情,不知不覺中你就會慢慢往這個方向前進。

 

雖然當時並沒有明確想去海外工作的想法,認為只有經濟較有餘裕的家庭才較有能力讓孩子出國留學,但我也並未因此停下學習日文的腳步。人生很多事都是靠不斷累積造就的,即便當下沒有確定的目標,只要覺得做一件事很開心、很有滿足感,就持續去做

畢業之後,我在一家台北的生技公司做業務,既住在家裡無須額外的生活開銷,薪資水平佳,也以出社會不久的年輕人來說算是很有餘裕。四年後我卻覺得自己慢慢失去職場戰鬥力,雖然工作偶爾也有課題,但整體而言並無太多挑戰性;將近三十歲的年紀回頭看人生,總覺得少一股力量推我前進,於是那顆深埋在我腦海中的種子在這時候發芽了,我有了辭職去日本一年的想法,然而要辭去穩定的工作,又將屆而立之年,當時身邊所有的人都反對。最後促使我做出決定的是我給自己的一個建議:「如果以一個十年作為人生的階段性任務,那麼我已的 20世代已經快結束,那麼我的 30 世代該做什麼是之後回想起來自己會覺得有意義,且會覺得自己更獨一無二的經歷?」因此我決定給自己一個機會踏出舒適圈,這樣一想的隔天就把申請書遞出去了。

現在回想起來,先前之所以大家會反對我去日本,是因為基本上大家都沒經歷過這樣的決定,而單純想把原本無法達成的事情經過努力變成自己的經驗及能力,是我在這段過程中學會的人生哲學。我認為,如果覺得想要做一件事情,那麼就該持續保持努力,然後盡量學會去完成他,因為即便失敗了,但這些經驗未來會變成自己最與眾不同的故事。決定去日本後,我帶著一張機票、一卡皮箱和三十萬日幣就打算去讀一年的語言學校。

 

重要的關鍵: 日本的原點生活

 

第一個月買了家具、把學費與宿費付完,剛帶去的錢一半就不見了,我把三十萬日幣放在當時租屋處的床墊下,每天看著它變少,也是作為自己不虛度在日光陰的警惕。人生黃金時期來到日本,我並非抱著玩完就走的心態,當時找了兩份打工半工半讀,一份在居酒屋洗碗、點餐、送酒,第一次感覺自己真正進入日本人的生活,非常有趣;另一份打工在不動產公司,臺灣人買日本的不動產租給日本人的手續需要中日文對應協助,我便在幫忙跑腿、送鑰匙等業務支援,老闆看我很努力,詢問我是否有意願轉正職,這便成了我在日本第一份正職工作。在這間公司我的日文能力成長飛快,漸漸地我學會寫日文 Email、瞭解日本電話溝通禮儀、能跟日本客戶好好對應。這一年紮實的職場歷練,我認為可以抵過在臺念四年日文的訓練。工作時,老闆也相當嚴厲,每封 Email都要給他檢查,每次打電話都戰戰兢兢,但我轉念一想,就當作每個月拿薪水當獎學金,請一個很嚴格的家教教自己,這樣的正念思考也是我認為在海外生存非常需要的正向精神力,也較能幫助自己度過各種挫折的時刻。

後來我輾轉到一家做個人資產管理app的新創公司負責海外市場開發,開始瞭解新創公司的營運。新創公司常是想做什麼就直接加入那個團隊的工作模式,部門職責分界相對較不明顯。然而由於工作時間太長 (新創公司沒有固定上下班時間),最後仍是選擇離開;即便如此,我認為每份經歷仍然都會有它能夠給你的寶物,可能是經驗、可能是知識或是處事的方式等,好好學習,日後這些寶物也在自己在意想不到的時候帶來幫助。

離開新創公司後,經過三、四個月失業,感覺隨時都會陣亡回家,我仍不甘心就這樣放棄,剛好朋友收到仲介介紹的職缺,便轉手給我,而這個職缺跟我大學的專業和在臺灣工作經歷非常符合,也運用的到語言能力,讓我再次感受到孤身在海外生活,人際網絡真的很重要。在通過好幾關的面試後,我成功進入現在的商社任職,也由於公司主要業務在醫療領域,化妝品原料等專業知識是就是我的本科,因此上手得很快,此外我也蠻享受海外出差可以自由安排工作的生活,終於在日本職場找到自己定位。

 

鼓勵年輕人多嘗試「SLASH」,也就是所謂「side project 專案」。

 

除了正職工作之外,鑒於自己在日本求職跟生活的經驗,我在日本也與志同道合的朋友們一起經營日本職涯、海外故事及商業資訊的共享平台- WorkLife in Japan(WIJ)。七年前我剛來日本時,台灣人赴日工作的相關資訊還不像今日如此蓬勃,SNS 也不像現在這麼流行,外國人找工作像無頭蒼蠅一樣。有鑑於此,我們在工作之餘經營了 WIJ 這個專案,期望把海外網絡連結起來,除了連結在海外的台灣人聚集成一股社群力量,也希望能夠建構一個資訊夠流通更真實,並且更有參考價值的平台,讓使用者們為自己蒐集日本職場資訊,進而規劃自己的赴日職涯。

不妨想想:「如果工作到六十歲都還是一顆螺絲釘,那我這個人把名片抽掉之後還剩下什麼?」,這也是支持我們一同繼續不斷經營 WIJ 的原點,我們做的網站、架設的海外網絡平台都是屬於團隊一同的作品,這是價值主義而非資本主義。人追求金錢的目的是為了用金錢購物產生滿足感,我在做自己喜歡的事本身時就跳過「錢」這個步驟,直接取得滿足感了。時代在改變,現在日本常講: 現在是「個」的時代,每個人都是去中心化的自媒體,平台多不勝數 (Facebook, Youtube, Spotify etc.),有了個人作品就可以直接丟上平台、開一個粉絲專頁或登錄一個帳號就可以測試市場,不需要透過舊有的模式出版發行,這個時代你不需要透過特定的機構去驗證作品,你可以直接定義自我型態,然後直接讓自己的作品被市場看見。而就算失敗也頂多是沒有人看而已,所以不要怕失敗,每一次的失敗都是最好的經驗積累。我認為如果不藉由嘗試多讓自己接觸不同領域的知識或技能,會是一件很可惜的事,雖然說人生的職涯並非自己在 18 歲那年填大學志願來決定,也並非鼓勵大家不斷轉職,重點在於有計畫性的刻意移動在不同職種,而 side project 會是一個比較簡單的起步。

 

持續進化力 & 國際移動力

 

在未來的時代,應該盡可能讓自己擁有下面這兩種技能,一種是有持續自我橫向及縱向進化的能力,另一種是不斷展現自己國際移動力的人。持續進化的能力不用多說,那麼什麼稱為國際移動力呢? 其中一個很簡單的例子當然就是要有語言技能,想在日本工作怎麼不把日文 K 好? 把日文講好就可以了嗎? 那忘了英文你是不是會失去更多國際發展的機會? 而我認為光是會說外語還是不夠的,應該視為一個獲取知識,建構人際網絡,跟獲得機會的其中一種重要的工具,而越早活用這個技能在生活或工作中,產生的經濟效益會越好。。另外能在國際間移動的人,可能某種程度也需要很多商談的機會,因此業務能力也是需要培養的部分。其他廣義的來說,還包括異文化瞭解程度,自我健康管理 (總不能一出差就感冒,或是非常難調整時差,影響工作效率吧) 等等。

在日本已邁入第七年,打破在臺灣既有的社交圈,來日本後人脈垂直橫向都寬廣許多,這些連結都代表著機會,所以不要把眼光只侷限在自己家鄉,即使出差也好,運用語言開闊自己的視野與職涯未來的選項,把種子埋在腦海裡持續努力累積,當你發現目標時,便有土壤可以讓它發芽。

 


 

※「原文出自保聖那台灣CSR組織 HRSR新書《我會日文,我驕傲》/天下雜誌出版  全文已授權轉載」,

天下雜誌網路書店: https://www.cwbook.com.tw/product/ProductAction.shtml?prodId=0000025637

博客來: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34240

Ethan Wang

2012 年秋天來日,喜歡影像與文字的碰撞,遠距工作及多點生活主義者。

主修神經科學與生理學,對關於人的素材都很敏感,興趣是觀察社會現象與人類行為。經常靠溫泉,散步與閱讀尋找靈感。人設是吃完午餐就一定要睡覺。

目前為台灣 AI 新創日本公司第一號成員。同時為日本最大台灣人就職情報分享平台 Worklife in Japan 共同營運者。
Ethan W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