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USH Asia感想: 全球創業趨勢也將改變日本職場傳統?

大家記得之前在「北歐x日本 的 商業風格=?」 文章裡面提到來自芬蘭的創業社群活動SLUSH嗎? 今年四月底SLUSH ASIA首次在東京舉辦,機會難得,所以利用我們worklifeinjapan平台,以媒體的名義去朝聖了一下。話說活動結束之後,主辦單位發信來催促大家趕快報導,所以來寫一下感想。當然內容還是偏於日本工作的觀點。

前陣子看到有些網路上的文章討論在日本工作跟到日本旅遊不一樣。到日本旅遊OK,但在日本工作完全不一樣。大部分的人不喜歡日本職場,覺得在日本公司工作都是聽一些老頭子的,覺得日本不夠國際化、都只講日文不講英文、覺得日本人想事情的邏輯很奇怪,討論半天沒結果等等。

如果日本職場的環境改變,那日本會不會是一個海外職涯發展更好的選擇? 如果想像一個理想的日本職場,那會是長什麼樣子呢?

在公司帶頭的都是有衝勁、有幹勁的中生代,所有企業的員工都用流利順暢的英文對話、不會排斥,討論事情時的邏輯直接果斷、與世界接軌。

但,這種環境在日本「有可能嗎?」

參加這次的SLUSH ASIA的感想,就是這個環境已經在發生中。當天踏入SLUSH ASIA 的會場,第一個感覺就像是從進入了一個完全沒有被感染「日本企業傳統工作方式」病毒的淨土。

 

共通語言不再是日文 是英文

第一次覺得日本人這麼會講英文。SLUSH的主辦人本來就是外國人,當天與會的key note speaker跟參加者也有很多來自國外,所以從reception的接待人員、主持人到參加pitch contest團隊,大家都用英文為主要的溝通語言。很多人的英文程度都像是native speaker (應該是歸國子女=小時候在國外,長大後回日本的人)。而且當來自國外的VC或新創事業的founder一演講完,很多人也都直接上前對話、介紹自己的團隊,一點都沒有畏懼。

 

主導的不再是「前輩」 是「後輩」

「前輩們」(年長者) 不見了。在日本企業裡,很多知識還是需要「前輩」的經驗傳統,因為大部分的工作都是在維持現有的業務,擴張的模式也多以複製原有的商業模式到國外,或者是在既有的商業模式上作微調、改進。而「前輩」也經常背負教導「後輩」自覺,但演變成現在都是一堆「年長者」在當家。

但當天SLUSH ASIA大部分的keynote speaker、新創團隊的pitcher大多是年紀介於20代 – 40代的人 (後輩) ,因為當天談的都是一些新領域的事業,而這些新中生代的新創團隊正是這些新領域的專家。

 

表達不再是「前提優先」 是「開門見山」

日本思考邏輯(或順序)、從日文的結構或講話方式可以看出端倪,多是講出事情的條件、前提後,再講事情的主體、重點。(一部分是因為怕大家會誤會、或者是怕後面講出的結論會不夠嚴謹)。但經常聽起來的感覺是,講半天都講不到重點,而且太過於細節,抓不到大方向。

但在最後的final pitch contest,日本團隊pitch的邏輯一樣是開門見山、第一個就說出「要解決的問題」、接下來就是「解決問題的方式」(技術跟團隊介紹)、而最後是「接下來要發展的方向跟資源」,按步就班。

雖然說這次參加的人數只是日本很少部分的人,但是更多的新創事業也正漸漸地改變日本的企業,到時候相信日本會變成一個國際職涯發展的潛力股之一。那時的問題可能是如何準備自己,來跟這些人競爭、在日本找到一份「好」工作。

victorchen

Hi, I am Victor, Co-Founder of WorklifeinJapan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