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汽車產業的寒冬和新型肺炎疫情的雙面夾擊下成功轉職 (製造業工程師)

我決定從在日本的第二份工作轉職的最後一根稻草,是公司上層在缺乏與部門人員的相互了解協商下,恣意調動部門的所在地,從東京硬是搬到了筑波市,並且在公告的一個月之後就生效。

前篇文章: 日語從零開始的工程師 – 百年日商的新卒經歷與轉職歷程

其實在中美貿易戰的狀況下,汽車業整體市走進了寒冬狀況,最大的北美與中國市場都非常的不樂觀,這也是造就公司上層不斷做出刪減成本的措施,並且大刀闊斧的改變組織,或許從上層的管理角度來說,對於公司的發展是必要的措施,但是對我們個人而言,卻已經是波及生活與工作熱情。

 

在日本的第二次轉職的準備與分析

 

在這個汽車業景氣不好的時候轉職,其實已經要有相當的心理準備,所以我又花了一個月去分析自己目前有的能力,而訂定了幾個找尋工作的目標

1. 還是以尋找汽車業工作為主,但是產品要有未來發展性

2. 環繞著汽車業去尋找,但是產品線有更多業界的可能性,以防雞蛋都放在同一個籃子裡

3. 如果還是待在汽車業、希望可以不在做開發設計而挑戰其他職務

4. 如果改變了業界,繼續擔任開發設計的職務

5. 日商或外商不拘,重點是部門風氣以及每天與你工作的同事

上面四跟五點的原則還是呼應了我上一次轉職的分析。換職務與換業界的選項中,只變動一種的話,相對風險會少一些。在列下了各種條件後,我選擇了約莫七家人資仲介,每一家人資仲介公司都有其特點,有些介紹日資、有些以外資為主,有些可能是日資卻相當國際化,當然也有外資但是在日本卻是相當本土化,在透過一次又一次的電話訪談中,以及他們介紹的職缺中,我約莫投遞了多達 30 家,在約莫五個月中得到了 7 個面試,以及 20 個書面就落選的結果。

我開始轉職活動約莫是 2019 年的 10 月。外商的習慣是在年底前把今年可以拿來聘人的預算,儘速運用快點補足人,所以面試的節奏會相當快,當然有時候也會因為資方的急迫,常常標準會稍微降低或者條件折衷而容易獲得錄取;當然也可能遇到寧缺勿濫的公司,儘管隔年的預算新年度未必有預算的壓力下,也寧願等到最適合的人選才願意送出錄取通知,然而年底前資方釋出找尋人才的資訊是相當的多。

我到 2019 年底為止,也就是外商預算重審的新年度開始之前,投遞了約莫 14 個都是集中與汽車業相關的職位,得到 3 個面試,2 個被拒絕, 1 個則是被中途人事凍結而無法進行下去。書面投遞被拒絕有一半是因為人事凍結另一半則是資歷不符。由於面試中途被職缺凍結的消息不斷傳入耳中,特別在這個時段的汽車業界,跟人資仲介取得的資訊,都是短期再開的可能性不高,可能要觀望至少 2 至 3 個月的回覆。

至此 2019 年的投遞可算是全軍覆沒,2020 年初我又改變了策略,多增加了兩項目標:

1. 還是以汽車業工作為主,但是產品要有未來發展性

2. 環繞著汽車業去尋找,但是產品線有更多業界的可能性,以防雞蛋都放在同一個籃子裡

3. 利用以前累積的設計基礎技術尋找其他業界機會,例如電腦軟體輔助分析顧問、軟體銷售顧問、需要機械工程背景的機器人業、需要機械工程背景的新創公司

4. 如果還是待在汽車業、希望可以不再做開發設計而挑戰其他職務

5. 如果改變了業界,繼續擔任開發設計的職務

6. 日商或外商不拘,重點是部門風氣以及每天與你工作的同事

7. 書面被拒絕的比例相當高,再拉高投遞的量,至少獲得面試為目標,透過面試才有更多回饋以及對公司的了解

透過這樣的策略改變,我縮小密集聯絡的人資仲介數量,將精神力集中於更為適合自己的仲介公司。我挑選了節奏快速,回覆也快速的仲介,每次面試完後會有相當快速的回覆,即便被拒絕了也會有意見回饋。其中投遞的日商常常給予客氣的拒絕卻沒有給任何理由,相反的以介紹外商為主的仲介公司,都會給予明確的拒絕理由以及回饋,收集這些回饋可以幫助自己修正自己的策略,讓下一次的面試更為成功。

在找尋工作的過程中,我認為最為重要的是,要先有找工作是雙向的認知,資方在不是大舉招人的狀況下,通常都會從方方面面的評斷你,即便被拒絕也只是因為這個位置不完全適合你,不代表自己能力不好。所以在找工作是必須充滿自信,並且在每次的拒絕中吸取回饋修正策略,畢竟眾多投遞的職缺中,你也只需要一份合適你的工作。

在 2020 年二月開始,我密集面試了四家走到第二階段面試的公司。隨著病毒疫情的蔓延,此時的面試節奏也被拖長,很多公司採取了電話或者視訊面試,也甚至因為疫情嚴重而影響未來預估營收,進而停止招聘的消息也開始時有聽聞。很幸運的我在二月底獲得了一家我內心第一順位公司,為德商汽車供應商的錄取通知。

其實我對於被錄取有點感到意外。他們偏好的是電機背景,我個人只有機械背景,甚至沒有做過他們團隊產品的經驗,比起其他公司的招聘條件,錄取我的公司的招聘條件技能符合程度其實只有勉強過半,但是在面試過程中,我感受到這個團隊比起找尋完全的百分之百符合的硬實力人選,他們更希望的是融入團隊、有能力學習不只單一領域的技能並且重視溝通協調的人選,這也是我所期許加入的團隊,也幸運的受到主管的青睞。

在疫情的亂世中,我很幸運的有了一個新的開始,也希望能夠在新的工作裡繼續學習和貢獻,積聚自己的專業能力。

 


 

在第二次的轉職過程中,撇除因為書面直接被拒絕的公司之外,我會在下面也分享我獲得七間公司面試的結果與個人心得。

我的工作尋找分成兩階段,2019 年底前與 2020 新年開始。

 

2019年末的面試經驗

 

在2019年,我獲得了兩間公司三個職位的面試。一家是美商玻璃產業,另一家則是美商音響業,兩家的特色是外商但是因為都是面對日本汽車業客戶,公司的人事以及主管氣氛都相當的日商感。

第一個職缺是汽車玻璃的技術工程師,找人原因是想要擴增團隊,結果被拒絕了,一個原因是我沒有做過面板產業經驗,另一個則是覺得我的日文面對相當本土的日商是很有挑戰性的。

另一個職缺是電子產品用玻璃,找人原因是有人辭職要找人補,在經歷第一關面試後,過了一個新年,後面的面試因為公司凍結職缺後直接被腰斬。

第二家公司第三個職缺因為時間與地點無法配合,所以用了視訊語音面試。公司找人原因是有人辭職需要找人補,由於該品牌我相當熟悉也是愛好者,對公司背景準備的相當充分,但第一次面試後也是遭到拒絕。我應徵的是汽車音響品質工程師,而面試官覺得從我的言談到經歷,應該未來是比較適合做設計開發,所以以意向不符遭到拒絕。

綜觀前二家公司的三個面試,都是汽車業相關但是產品的銷售對象又不只汽車業,而且產品都是我沒有接觸經驗的。獲得面試機會時就已經知道需要靠著自己的個人特質以及積極動機去爭取。第一家的面試後,讓我感受到他們找人是沒有打算條件折衷,主要也都是日文面試,常常問許多跟專業無關的問題比較類似個人特質與想法的問題。兩間的共同特色是日本主管都免不了要問你的長期未來計畫,我覺得有一部分也因為我對於未來長久規畫的回答不盡理想,所以給了我拒絕卡。

 

2020年初的面試經驗

 

年後修改策略後,我得到了五個面試,一家法商皮革業,一家歐商連接器,一家日商新創機器人公司,一家美商新創的製造業產品分析軟體服務業,以及最後被錄取的一家德商汽車供應商。

法商皮革產業徵人原因是因為有人辭職需要找人補位。當時去面試官只有一位,約莫30分鐘上下面試完成,主要針對履歷上的技能能力做詢問,以及介紹該公司產品。但是整個過程讓我覺得過於草率,最後也是因為對方決定凍結職位所以沒有得到應有的回饋。

歐商連接器是要擴增團隊,需要尋找汽車業的專案經理。進到公司就十足感受到日商的氛圍,整點打鐘文化以及體操音樂等,面試時也是三位日本面試官,大概一個小時的面談中,也是圍繞著我的過去經驗以及汽車業經歷,在確認完語言以及技術能力後,不免又被問到未來的規劃,我的回答沒有打中日本主管內心想要的回答,最後來自仲介的回饋也是因為沒有長期規劃的想法而被拒絕。

日商新創機器人公司的面試機會是因為有認識的友人協助內推。或許由於管理層主要以日本人為主,在面試的過程中了解到該公司在新興領域做的投資以及產品設計。面試過程中大部分是技術性主管針對技術問題做問答,一旁的人事並沒有詢問太多,在一次面試後只得到了不符合他們需求就被拒絕了。我自己的回想或許是某些問題的環節的回答上沒有打中面試官的共鳴點,也有可能我外國人般的日文表達不夠漂亮,但是與日商面試常常都在沒有回饋的狀況下收到感謝函,這是目前為止我認為面試日商最不適應的部分。

美商新創的製造業產品分析軟體服務業是一家在日本只有三個人的新設立日本法人公司。職位會主要擔任美國開發、日本客戶、印度技術團隊之間的橋樑。使用技能是我研究生所學的技巧。第一次的面試確認了我的技術能力後,第二次面試主要就是做更深入的面談,確認雙方的想法,工作方式以及未來的願景是沒有誤差的狀況下,以免進了公司有認知上的落差,也就是日本人所謂的”相性がいい”:我們是否為頻率相當的工作夥伴。我可以理解他們的謹慎,但是同一批人用兩個不同目的分別做面試,在時間效率的使用讓我很有疑問。直到他告知我會有與美國本社的第三次線上面試後,由於已經拿到心目中第一志願的錄取書,我就中止了接下來的面試。

最後錄取我的德商汽車供應商,其實在面試的時候就發現我的機械背景出身與該公司要的電子電機的職務完全相差甚遠,唯一符合的就是汽車業界與熟識汽車業界使用的分析工具。第一次面試是一位外派德國技術工程師與人事,面試內容是我個人的自我介紹以及我在汽車業界的經驗,以及這個職位的工作內容與負責產品,一周後就得到與該團隊主管做第二次線上語音面試的機會,很快受到該主管的認可。從人資仲介的回饋中,公司覺得我有不錯的人格特質以及汽車業經驗,雖然剛好遇到病毒肆虐的時刻,許多公司面臨營收不佳導致招聘停止的傳聞一直不斷傳出,我還是很幸運的轉職成功。

 

在日本轉職的感想

 

外商或是日商不重要,重要的是團隊的文化

整理至此,我在年後廣泛投了數個不同類型公司以及產業,有傳統日商日本團隊、新創日本團隊、外資日本團隊以及外資外國團隊等,我很難說外資就好或者日資就差這類的話,畢竟公司是一個龐大組織,最重要的還是與你日日一起工作的團隊成員與主管,你可能在日資找到適合你的團隊也可能在外資找到格格不入的團隊,端看這個團隊需不需要你這樣特質的人。

當然因為我複雜的過去產業背景,就技術背景來說,喜歡純血的大手傳統日商是比較難以脫穎而出。而新創或者外資對於不同背景的人接納度的確相對較高,但是也取決該團隊的主管喜歡使用什麼樣的人,以及該公司組織的風格都會影響到人事找候選者的方式。有些團隊重視專業能力與經驗,有一些願意折衷專業能力選擇人格特質或者工作風格符合團隊的人,所以不論日資外資,重點還是找到那個適合你的缺。

除了需要專業的人資仲介、自己充足的準備、在短時間的面試中達到互相了解外,最重要的要有與時間對抗的心理素質相當重要。其實在市場上徵才情報滿天飛,但是自己也只需要一個機會就夠了,在等到那個機會來臨前,需要有很充足的耐心與等待。

如何找到適合自己文化的公司

當然想要縮短找到下一份工作的時間,就必須在投遞履歷前做好充分的分析,扣除遇到產業景氣不佳以及病毒肆虐的干擾使得企業停止招聘外,好好的過濾徵才條件,可以提高書面通過進而得到面試的機會,要了解一個公司文化,如果不進去體驗其實很難百分之百確定,但是透過人事的態度、面試官的問題方向,常常可以略知一二。

所以怎麼在在書面資料寫得符合公司方的需求,也就是要有亮點,通常透過人資仲介會有第一次的履歷過濾以及協助修整履歷的服務,當履歷到了應徵的資方手上,如何在眾多應徵者中從僵硬的文書資料中脫穎而出,拿到面試的門票,是首要必定要下的工夫,如此才能更進一步去了解公司文化、團隊的氣氛以及未來一起工作的成員是否與自己有相同的想法和工作風格,畢竟能不能好好工作並且長時間保持熱情才是重點。

在產業景氣不好的情況下如何保持 motivation

1. 密切與各人資仲介抱持聯繫,收集最新的市場資訊
2. 最好有同業朋友,更能快速獲得資訊
3. 明確設定好自己的條件與目標,並且耐心的等待機會出現
4. 徵才市場看似很多職缺與機會,要知道自己真正需要的只要一個就好
5. 必須細心過濾職缺,針對徵才條件去準備書面資料已取得面試為目標
6. 景氣不好必須解讀成成功率相對低,未必是零
7. 每次得到面試後,能問到通過或者被拒絕的理由,互有往來的面試是最好的型態
8. 要有等待的耐心,每周兩次到三次檢視自己的履歷以及面試成果做方向修正
9. 被拒絕未必是自己能力不足,而是綜合條件不符合這個職缺,必須迅速恢復信心,雖然檢討是必要的,但是不要花太多時間陷入失敗的氣氛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