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歲,第一次轉職。在日台灣職業媽媽求職的心得和建議
四月中旬從一年的育嬰假復職回公司後,由於部門調派等種種因素,暗自決心往別間公司跳槽去。於此開啟了我來日後第一次的轉職活動之旅。三十七歲,除了中英日語言能力以外不具程式設計或會計、稅理等特殊證照資格,過去在商用不動產空間規劃設計的中小企業待了近七年,而小朋友才即將滿一歲。一切的外在條件顯得悲觀,但當了一年媽媽後多了一些不知道打哪來的贅肉和勇氣,竟然也就這樣幸運的在三個月後塵埃落定。我希望透過這次的分享,能夠鼓舞其它在日本打拼的台灣職業媽媽,並且提供不同於主流資訊的觀點。
自我分析
不論在哪個國家,家有小小孩的職業媽媽,永遠要面對如何平衡家庭和自我職涯發展的課題。我原本並不是很有信心當媽媽,但是經過育嬰假一年的朝夕相處之後,覺得跟小生命在一起的單純生活也很充實。選擇出外工作很重要的原因是身為外國人,工作是一個能跟這個社會持續保持接觸、不脫鉤的機會。同時,那個除了「媽媽」身分以外的「我」,也一直在內心招喚著我的注意,像是在說:「別忘囉!妳不只是一位媽媽而已」,而我無法忽略這個聲音的存在。不過既然要犧牲和小孩相處的寶貴時間,那工作也就更加須要有它的價值在。這個「值得」,對有些人來說是年收,有些人可能是工作內容對自己的意義,除了價值層面的判斷,工作環境對職業媽媽的接受度也非常關鍵,日語有個在別的語言找不到的詞彙叫「働きやすさ」,表現出的字義就是指工作環境是否能讓人感到寬心自在。
回到新手職業媽媽的轉職活動,首先第一步是得現實的檢視自己背後的照顧資源有多少,像是先生的育兒參與度、身邊是否有祖父、祖母能支援,有沒有餘裕(經濟上和價值觀上)找臨托保母(以應付小孩生病等突發狀況)…,以上種種情況會形塑出一個較屬於自己的轉職條件,可以從事的工作型態、能應付多長的工時、能不能對應出差活動等。不須脫離自己的條件太遠,在自身能照顧資源且Cover得過的範圍內轉職,往後也比較能良久的平衡家庭和工作。
選定和調整方向
一開始傾向盡量縮短自己的工時,將與孩子相處的時間最大化。因此,我首先著眼是一種專門為職業媽媽或者具有長照壓力(而無法承擔一般帶長時間加班的全職工作)發展的「時短型正社員」職缺。日本的雇用形式過去大致上按照工時和責任被劃分成正規(正社員)和非正規(如派遣和打工),正社員能夠在育嬰假複職後依法申請縮減工時直至小孩滿三歲為止,然而一旦正社員身分的職業媽媽因各種因素想要辭職跳槽,就可能會遭遇一道看不見的高牆:一般企業不太接受以短工時形式入職的正社員(雖然法律上是接受的),但在傳統日本企業的觀念裡,一進公司便要求縮短工時或者準時下班是派遣或打工「那些人」才會做的事。這次我所相中的「時短型正社員」,就是正在打破這個傳統雇用迷思的工作機會(搜尋關鍵字「時短正社員」,可以找到相關的人仲資訊)。在日本的供需逐漸失衡的人力市場中,求職端擁有越來越大的籌碼。
因為鎖定這條路線因此認識了幾家有趣的IT新創公司,它們相似之處都是規模小、但是觀念新、能接受多元的工作方式和成員背景,同時由於IT新創行業集資速度非常快,提供的收入條件不比一般日本企業低。到現在還不肯接受電子支付的石器人類如我,在這段期間體會到科技真切地正在改變所有產業,包含自己偏屬的不動產業。我實際上也去面試了一間跟海外事業諮詢有關的新創公司,它提供的時短形式一天只需要工作五個小時,年俸制、公司提供正社員應具備的厚生年金、社會保險和交通津貼,以及一份無期限的合約。然而也因為是新創,制度還在建立期,人事條件從一開始談到經歷了幾次變動,在最後的Offer上被塞了一條每個月接受四十個小時加班的條款(日本職場特有的僱用條件)。讓我意識(警覺)到,這家公司可能只是取巧地想以較低的薪水(因為較短的工時)吸取具備正社員能力的人才,而不是支持職業媽媽在有限的工時內發展她的職涯和工作能力。最後我放棄了這份Offer,並且認知沒有最關鍵的數據程式能力,在IT新創行業很難找到一個具有影響力和自主權的位子。而「時短正社員」現階段比較合適於有特殊專業如財法稅務、程式設計等人士,經過一陣摸索後,下定決心還是回到難度較高的全職正社員戰場上。
和人力仲介的交手
「全職正社員」這個工作類型的轉職路上,一定會遇到多如繁星的人力仲介,而人仲業者是在日本轉職之所以如此費事的一大課題。除非有特殊關係背後運作,否則大部分日本的招聘職位都綁著一個或多個人仲業者,這些人仲顧問們最大的問題是沒有任何領域的具體實務經驗(從出社會就一直待在人事職位上),所以對於人才價值的判斷也就容易流於表面,年齡、性別、學歷、出身公司的知名度或規模…等外在因素。同時,他們生存在一個非0即100的獎勵酬庸制的世界,更加深他們的功利性,我遇過不少次一提到我是剛從育嬰假復職的職業媽媽後,從此便無消無息的人仲。不過,我個人認為重點是認真維持和少數幾個自己覺得專業靠譜的人仲們的關係,因為盡責專業的人仲會小心周到的幫忙探聽內部消息,並在決定年薪的關鍵時刻介入。
而其他的人仲,我就當跟他們抬槓,其實聊一聊後也蠻有意思的。像是有位人仲跟我分享,奧運及安倍的政策雖然帶來了經濟成長,然而傳統日系大集團(日本稱為大手)企業在中途轉職的正社員職缺上並無太大變化,大量增多的是做為這些主流企業的下游發包或橫向連結的中型至小型企業的職缺,日本的人力匱乏使得這些中小型企業必須降低門檻,或者提高福利來吸收人才。然而畢竟這些公司並非站在資源的頂端,在此我看到日本社會的一個結構問題,菁英份子最大化的集中資源,壓縮產業裡本可以更加均分給各種專業分野的利益,導致富者極富,忙者窮忙。因此雖然自知條件不算好,但我時常提醒自己不要淪為Working Poor。在日工作了七年,大概對於職位、工時的合理性及所對應的年收有一定的基本感知,那個「感覺」成為我在轉職活動時判斷應徵與否及合理性的基準。
轉職活動期間,幾乎所有的日本人仲都提醒我,沒有必要不要主動在面試上提起你對平衡育兒生活和工作上的顧慮,他們的潛台詞是「那個不是拿出來台面上說的話題」,那讓人感覺家裡有小小孩像是自己擁有某種難堪的缺陷一樣。作為一個日本社會的局外人(外國人)的優勢,是我覺得可以適度的「忽視他們的常識」。無論日系或外資企業,每場面試我都主動提出自己做為新手職業媽媽的煩惱,但我提的方式、姿態會視公司文化稍有調整,同時盡量將我的顧慮講具體且清楚。實際上多面試個幾次大概就能有一種「感覺」,這間公司是否會因為你有育兒顧慮而拒絕你。
被拒絕雖然會氣餒,但是反過來想,工作是長久的團隊相處,在這種初期階段雙方能認清楚彼此的立場和底線也不錯。最後接受我的外資公司,知道我對平衡育兒生活有所顧慮,甚至主動提議安排了一場和前輩媽媽職員的面談,談完後我覺得有信心繼續下去了,最後再安排一場面試談細節條件。想想若是當初沒有提,可能就不會有這樣的面談機會。
就我個人的轉職活動經驗來說,在日本對於職業媽媽,外資企業還是較日系企業多了一份彈性和理解。日本企業除了謎一般的社畜文化以外,他們善於先把體系、形式做出來,再花時間去適應它(就跟它的禮節相似),這使企業容易產生一種已經改善了現狀的自我感覺良好和深刻誤判,反而讓他們的變革發生的更慢。像兩年前日本政府提倡的Premiere Friday(每個月最後一個星期五提前下班),就是最佳的範例。一次大型日系不動產企業的面試中階主管也坦白的跟我說,「我們是有Flex制度(靈活彈性上下班時間制度,今日大部分的日本大型企業皆採用),只是你知道,目前還不太流行…」。
總結來說,剛復出社會的新手職業媽媽,在轉職活動過程中,會有照顧資源限制、職涯發展、環境配合度等內在外在因素之間的拉扯,但追求一個適合自己職涯發展的工作環境的初衷,則是跟任何人都一樣。期待有一天,日本的職業媽媽們不再需要偷雞模狗的跳槽,爸爸們開開心心的放育嬰假去,而正常人「正常」的上下班。
我想,這才會是轉變成一個大國的開始。
日本新手職業媽媽的轉職建議和資源分享
- 向自己居住地區的地方政府確認保育園申請規定
小朋友好不容易排進了認可保育園,一定不希望因為轉職換工作而被退園。對於家長的工作條件變更,每個地方政府的保育規定都不太一樣。我居住的川崎市的規定是若家長換工作,需要按照原本申請時的工時條件(我的例子是每月工時超過140小時的全職工作),但可以在全職的合約條件下和公司談定時短勤務(一般到小孩滿三歲為止),其時短勤務的最低額度是工作每周四天以上,每個月至少64小時以上的工時。政府並不拘束申請人的工作合約形式,但是實際上可以達成全職兼時短勤務的,目前只有「正社員」和「契約社員」可以,這是日本職業媽媽轉職的難關所在。不過越往地方鄉鎮去,條件越寬鬆,因此跑轉職活動前務必先向當地區役所確認。
- 不要給自己訂時間表
日本正社員的轉職程序很折騰人,剛復職遇到職場不理想的對應,就會很想要趕快跳槽,但是這種時候越著急會越找不到。建議將轉職活動拉長為三個月到半年,甚至一年也無妨,因為小孩需要適應保育新環境,大人也要適應新的生活節奏和分工,一開始進保育園小朋友又很容易發燒生病,實在很難留下充分精力體力面對轉職活動,維持親子的身心健康才是最重要的。
- 多聆聽前輩媽媽們的意見
在日本工作和育兒到底要怎麼平衡才好?面對這個沒有標準答案的課題,我在轉職活動期間煩了不下五、六個職業媽媽(也問了全職媽媽意見),比較重視家庭生活的媽媽、比較重視職涯發展的媽媽,聽聽其他人的平衡方程式,比較容易摸索出一個可能適合自己的公式。
- 保持自信,當媽媽是一件驕傲的事
我不建議聽從人仲說的在面試場合不要提育兒顧慮的鬼話,有顧慮就要說出來,而且面試是個正式溝通的好機會,但也不能抱著因為是職業媽媽所以什麼都要讓我們的心態XD,如何在自己有限的工作條件中提供最大化的產值,和公司達成雙贏的效果,我是從這個觀點來提的。
參考網站
My Counselor(マイ・カウンセラー)
https://escareer.co.jp/mycounselor/
這是一個付費的職業諮詢,由於市面上的人仲都是獎勵酬庸制,功利性比較強。如果一開始希望先整理清楚自己的思緒和轉職方向的話,可以嘗試跟這樣的中立諮詢單位聊一聊。我跟這裡的山本小姐聊過一次,覺得對於整理想法及對整體市場趨勢的理解蠻有幫助的。
Smart Career 時短正社員
https://smartcareer.b-stylejob.jp/?_ga=2.47601184.603417434.1562554344-643186262.1562554344
這間人仲公司提供時短正社員,也提供派遣工作資訊。優點是他們的工作職缺資訊量蠻大的,但須多費心溝通。
Realme 時短正社員
https://www.realme-career.com/
這間公司主要鎖定育嬰假後復職的媽媽為客群,很為求職者找想、比較理解職業媽媽的需求和顧慮,主要資源是IT新創產業的公司。
OPENWORK
他的「Work Life Balance」和「女性職員的發展」是我轉職活動中關注的重點。
參考書籍
働く女性ほんとの格差/石塚由紀夫
這位作者是日經新聞中專門研究職業女性及少子化問題的記者,此書整理了非常多關於職業媽媽困境的實際採訪,雖然範例都是日本媽媽,但是透過本書可以清楚的了解到日本企業正在如何面對和處理女性職涯問題。
なぜ共働きも専業もしんどいのか 主婦がいないと回らない構造/中野円佳
這是一個曾經在新加坡經歷過育兒生活的日本媽媽,也是日經新聞社出身。她用敏銳的日本女性視角點出日本雙薪家庭和全職媽媽家庭的問題點,透過本書可以反思自己的家庭生活如何改善、運營的更順暢。
文 / Cathy Yang
日本職活 Worklife In Japan
如果有興趣投稿(匿名可)或是想推薦訪問對象, 請和我們聯絡
contact@worklifeinjapan.net
Latest posts by 日本職活 Worklife In Japan (see all)
- ブランド力を蓄え、日本市場に再挑戦: ムーファンデザインスタジオ - 2024-03-21
- 令和6年能登半島地震雜記 (下) - 2024-03-10
- 令和6年能登半島地震雜記 (上) - 2024-03-10
leafwind
2019-10-23 at 22:50:39我覺得你的觀察很入微,考慮的面向也很全面,很多資訊就算不是媽媽/主婦也蠻有用的。
另外想請教外資系企業的觀察,畢竟台灣人通常會對日商文化比較排斥,想知道是否外資企業近年在日本有變多嗎?這方面的新創/跨國公司的比例如何?謝謝!
Mark Chih
2019-10-24 at 00:58:11可以參考這篇文章: https://www.worklifeinjapan.net/2018/10/how-to-set-up-goal-of-working-in-japan.html
外資(包括新創)最近也是有增多的傾向。 不過也是需要了解他們在日本辦公室的主要市場以及客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