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び込み新卒活動 (陌生拜訪式的新卒活動)- 共享空間新創的 Shin

Worklife in Japan 一直不斷會收到對有興趣來日本就職的朋友來信詢問, 我們都竭盡所能回答。當然最後會有決定來的人,也有決定不來的人。不過我們相信提供的資訊只要對大家的決定有幫助,就是我們存在的價值。

這次訪問的Shin,在WIJ開站不久就來詢問來日本就業的可能性。4年之後,她也來到了日本就業,近期也做了她第一次的轉職。希望她的故事也能給大家一些啟發。


 

來日本之前先去美國繞一繞

 

我來自一個很傳統但又不是很普通的家庭,我們家三代同堂,30幾個人住在一整棟公寓裡,家裡每天都是吵吵鬧鬧,這也應該是導致我有著人來瘋的個性。我的家人裡面沒有人有出國讀書的例子,但是我在台灣念高中的時候就發覺到我不適合台灣的教育系統,本來高中畢業之後就想出國唸書, 最後還是被父母說服而留在台灣念大學。

念了兩年之後我受不了每天看著同學漫不經心的生活跟自己停滯不前的感覺,就毅然決然決定休學,去美國唸書。剛到美國的時候英文只有能夠自我介紹的程度, 就先去語言學校。  為了強迫自己趕快學好英文, 一開始完全不接觸中文的東西, 念了將近一年之後申請去社區大學, 念了2年之後再轉學到華盛頓大學 (U. Of Washington), 主修Global Studies(國際學科)。

大學畢業之後為了就業我面臨了兩個選擇: 留在美國或是離開美國。那時候因為離開家裡已經快6年, 希望能夠離家人近一點, 就開始思考回亞洲的可能性。

 

 

飛び込み新卒活動 (陌生拜訪式的新卒活動)

 

當時在語言學校的時候, 在完全不講中文的情況下認識了不少日本朋友, 也在跟他們相處中同時學會了一些日文,自然而然可以用日文做簡單的溝通。 在要畢業的那一年我玩票性質的跟一群日本朋友參加了針對日本市場人才招募的Boston Career Forum,以及一些日本公司面試。 雖然最後沒有得到工作機會,但也因此了解日本對雙語人才的需求, 於是決定直接回台灣之前再挑戰一次日本的就業市場。

在沒有特別專長的領域和工作經驗,也不懂日本的新卒就業情況下, 只覺得就是跟日劇裡面一樣,跟著應屆畢業生跑新卒的說明會。 什麼都沒想的就拿著旅遊簽證飛到東京, 開始了我的日本就職活動。

那時我沒有特別設定目標,只是覺得在限定的時間內就是努力嘗試,表現出自己能被評價的地方。 一到了日本,借住在日本朋友家之後, 就馬上申請所有能參加的就職說明會。 在我全力衝刺的兩個半月期間受到了不少挫折, 也曾因為外國人身份的關係被通知無法參加說明會。順利參加了說明會的時候, 又因為我沒有受過正統的日文學習訓練,每次都像是在考日文檢定一樣。 在說明會或是面試結束就是趕快做筆記,記住聽到的新單字和日本人的說話禮儀。在這麼密集的訓練也讓我的察言觀色能力大大提升,就算聽不太懂面試官的問題, 也可以就從面試官的表情或是其他面試者的回答裡找出答案。

兩個月之後, 我幸運的拿到一個IT業和一個餐飲業的工作機會。 餐飲業的機會是一間位在東京近郊的餐飲集團,有海外發展的計劃。在經過4輪面試,最後再從和年輕社長的談話中覺得對他想要利用公司的資源將自己的家鄉發展到一個文化重鎮的理想很感興趣, 就決定選擇了這家公司成為我在日本職涯的第一步。

當時公司也是第一次聘請外國人, 我就和公司的人事一起重頭開始準備工作簽證的事情。 一般新卒是在拿到offer之後的一年開始上班, 而我因為已經畢業, 工作簽證也在半年後就辦好, 因此我也比其他的同期先開始上班。

 

 

對公司和我都是初體驗的外國人新卒生活

 

在餐飲公司的新卒, 不論是什麼背景幾乎都是要先從餐廳服務開始做起。 一開始的每天就是先把稿子背熟, 然後鼓起勇氣用我的半調子日文服務客人。回到家後也只看日本節目,像是アメトーク日本搞笑藝人的脫口秀。那時我的想法是只要我有聽得懂覺得好笑的話,也就可以用這些梗跟客人互動和融入日本文化。 在餐廳的期間,我也常負責活動規劃,從企劃宣傳到活動當天的執行,像是婚禮的after party和一些餘興活動,我們會請舞群在特定時間表演,或請魔術師到各桌去變魔術。還有我發現日本人會過國外的節日,可是又不是很了解其中的意義和製造節日的氣氛,我也會用我外國人的身份傳達這類的資訊給我的客人和同事,試著在其他同質中找到自己與眾不同的特性。

在現場做了一年多之後就被調回總部, 開始負責公司的平面和網站設計。 日系公司的好處是公司會想希望可以培養新進人員變成通才人員, 也願意給他們機會去嘗試新的東西。 但是相對地有時候這些安排會是以公司的需求為主而不是個人的興趣。 兩個工作比較起來我發現我還是適合做面對人群的工作。 在公司的海外發展也沒有順利進行的情況下, 也想要有一些新的挑戰, 就開始考慮轉職的可能性。

在餐廳工作的期間時,我有認識一些外國客人,也從客人變成好朋友,有些人在日本自己創業,也因為認識他們的關係,我知道了新創相關的產業, 也會開始想如果可以去幫助這些想創業的人好像也很有趣。雖然不知道自己能做的是多少,但是就是一直創造很多學習環境給自己。

因為這個想法, 當朋友在臉書上看到有新創公司在招募就叫我投履歷試看看。 公司是一個新創外資公司 Blink,服務內容是共享辦公室(Coworking Space)。 和第一份工作決定的速度完全不一樣,一個禮拜後就收到面試通知,面試完兩個禮拜後就收到錄取通知了。

 

 

從日本餐飲到外商新創

 

公司的主要服務是成為各國的新創在日本市場的第一個落足點。 除了提供這些公司需要的辦公室服務之外, 一個很重要的誘因也是藉由這種共享辦公室和其他入駐的公司交流,或是藉由公司舉辦的活動來更了解日本市場或是找尋人才。

大部分入駐公司的員工是以外國人或是雙語人才居多,公司的團隊也都是外國人。(加拿大,法國,香港,日本,菲律賓和台灣) 在這裡可以發揮到我的語言能力, 也很適合我喜歡面對人群的感覺。  我的職位是operation manager (活動經理), 但是公司還很新。 我除了活動之外也要兼顧很多其他的工作, 譬如處理營運/會計/行銷/人事等事務。 一切對我來說都是新的挑戰, 但是有不怕犯錯的公司文化在後面支持, 我也就可以很放心的嘗試, 在社群的工作裡也能看到入駐公司或是活動參加者的及時回饋。我很享受現在的挑戰,也非常的開心可以跟著公司一起成長。

去年我在考慮轉職的時候有想過要離開日本,回去台灣或是去別的國家。在日本工作了三年半我也出現了所謂的撞牆期: 生活上想玩的,想看的,想吃的,工作上想學的好像都到累積的差不多了。當時的我問了自己,現在這個時候回台灣有比較好嗎? 在有答案之前剛好遇到現在的公司,新的工作內容和未來發展又提起了我想再衝刺冒險的心。我目前還沒有想要離開日本,畢竟在這累積了自己的人脈也熟悉了這邊的工作氣息。也因為在這個公司接觸到的新創產業跟國際人才, 也讓我開始幫助一些在台灣的新創人才到日本之後的發展。

 


 

回頭看一開始來日本的時候,我其實都不知道自己想要做什麼,但是我很清楚自己能做什麼和什麼是我做不到的。例如我懂得善用自己身為外國人的身份, 和語言的優勢。如果決定想來日本工作,光是語言上就占滿大的優勢了,不論你是只會說中文或英文,或是兩個都會,這都是可以立刻就和日本人做出差異化。

在經歷過傳統的新卒就職活動,從一個日本的中小企業跳到新創外商公司的過程中,我一直都是保持著一股熱血去接受和挑戰很多事情,你可以說我很認命,但是這條命是我自己選擇, 而這種認命的態度也讓我學到了不只是知識上的技能,還有更容易接受和融入當地文化。在做自己這件事上,並不是獨來獨往只顧自己,而是對自己所有的抉擇負責任。

我在做每個決定以前都會思考一件事,不做會不會後悔?!所以只要我想做我就會很努力的去追。千萬不要間斷你的好奇心,因為往往你會發現你其實有很多潛在的技能只是還沒被發現出來而已。 只要不斷的延伸自己的可能性, 就有成長的機會。

 

 

本文於2019.06.18獨家提供Nippon.com先行刊登; 其他媒體不可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