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中的轉職經驗分享和三個心得
在日本疫情中,許多的實體聚會被擱置快三年,三年中全部轉變成網路上的分享。我自己常在家附近辦的在日台灣人聚會也同樣的荒廢許久。在去年年底,感覺到大家對疫情已經沒有不理性的恐懼,我就再開始籌辦聚會, 三年來的第一次聚會就有近40個人報名, 讓我深感實體社交需求的爆發。READ MORE
在日本疫情中,許多的實體聚會被擱置快三年,三年中全部轉變成網路上的分享。我自己常在家附近辦的在日台灣人聚會也同樣的荒廢許久。在去年年底,感覺到大家對疫情已經沒有不理性的恐懼,我就再開始籌辦聚會, 三年來的第一次聚會就有近40個人報名, 讓我深感實體社交需求的爆發。READ MORE
從小我就對日本文化很有興趣,先是從JPOP,之後喜歡上日劇,讓我認識了日本人這種生物,而對他們的生活方式深深著迷,嚮往著有一天能去日本生活。大學主修日文,畢業之後的第二份工作也進了一間日商的台灣分公司,覺得離自己的夢想越來越近。
我在台灣出生長大,在14歲的時候和媽媽跟哥哥移民到加拿大。我們家不是一個富裕家庭,到了加拿大之後也因為種種原因家裡經濟狀況變差,導致我高中肄業,從18歲開始自力更生。為了生活,同時手上有三分工作是很平常的事。READ MORE
在2019年時,日本訂出了明確的政策,希望能在2025年,將國內非現金交易的比例提升到總交易額的 40%,其中的一個誘因, 就是為了讓 2020年的東京奧運開始能夠更與國際接軌,促進日本跨國經濟的發展。READ MORE
2020年初,疫情剛開始延燒之時,台灣新創公司Tico即推出了Wondercall服務,只需要一組網址,即可在公司官網上預約視訊時間,並同步寄送郵件給案件承辦人員,直接在自家公司官網上進行視訊會議。READ MORE
出國工作是一個很大的挑戰,現在有許多方法可以來到日本工作,在日本能做的工作也是五花八門。近年也有許多公司或是人力仲介會直接到台灣接洽,甚至可以不用到日本就可以確定工作。看起來能到日本工作似乎變得簡單,但是相對的,到了日本之後要如何適應工作和生活也是有一定的難度。尤其在職場文化上,會有許多的認知落差,有些習慣和文化需要適應, 但是同時,自己也要了解自己的處境和權益,知道當有需要保護自己的時候有什麼選擇。READ MORE
在30歲前我是個台北慫,從出生到大學畢業一直住在台北,受到家裡的呵護,甚至沒有一個人在外縣市過夜的機會。 考大學的時候被父母威脅利誘(?),填了台北的教育大學,畢業之後當了小學老師,也是在台北任教,更沒有什麼突破台北市生活圈的機會。READ MORE
我從小就對政治和歷史有興趣,但是因為升學規劃,高中時選擇就讀理組。準備考大學的時候煩惱了許久,最後還是沒辦法放棄自己的興趣,先因為成績關係選擇了歷史系,大學畢業前再努力自學,跨領域考上了中興大學國際政治研究所,研究國際政治與國際關係。READ MORE
日本市場一直是歐美公司的主要海外戰場,而近年台灣公司(尤其是新創)明顯對日本市場有著更高的興趣。 主要的原因不外乎日本的市場規模,以及日本顧客對有價值的產品/服務願意付費的程度。但是相對的,也有雖然在本地市場有著很好的成績, 但是卻無法在日本市場成功的公司。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