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的,自己捲起袖子做出來 – 媽媽們成立的滋賀台灣華語教室

看到二年級的兒子試聽僑生華語課開心的模樣,卻在報名時沒搶到最後一個名額,你會怎麼辦?默默等到下一期?摸摸鼻子回家自己教?還是「報不進去,那就自己開班吧!」滋賀台灣華語教室的成立,憑的就是召集人Arisa (陳秋吟) 的這股霸氣以及行動力。

 

「滋賀太太請踴躍站出來。想集合滋賀太太們一起商討關於成立幼兒中文教室的議題。」

 

在「關西地方在日台灣太太」的臉書上看到這則發文時,我剛從美國搬到日本兩個月。僑居美國九年後跟著老家根本不在關西的日本先生來到滋賀,全家從零開始。一家四口,沒有人沒有朋友。先生在美國時對歸國後的生活已有初步計畫,而我自己除了幫助孩子適應環境,輔助先生成立個人事業,倒沒有具體的規劃。看到成立中文教室的訊息出來時,彷彿在汪洋中看到浮木,一手趕緊抓住。在台灣教了十年的英文,搬到美國後教了四年的中文,語言教學算是在這陌生環境中我最熟悉的元素。

進去教室成立的聊天室潛水了好一陣子,看到Arisa東奔西跑向各方請益,過往辦活動以及教學的熱忱也被點燃。於是在自願跟著Arisa到京都華僑總會請教成立華語教室經驗後,便加入籌備的行列。雖然是從幫自己的孩子找學伴,開立小學生的華語教室起步,但經過問卷調查,我們發現四到六歲幼童是很值得耕耘的一塊。因此從聊天室中找到了不僅有華語教學還有幼教經驗的武容佐老師。三個人成了華語教室的鐵三角。每天晚上有開不完的線上會議,臉書上不停地訊息交換,終於在2019年四月正式成立滋賀台灣華語教室。此外,在第二學期開學前,我們又網羅了在台灣領有小學教師證的Maxi老師幫忙給予意見,代課,以及和容佐老師一起規劃幼兒班的活動。四個人的固定班底就此形成。

 

日本華語家庭的華語教育

 

和Arisa第一次見面時,對於日本的華語家庭語言使用概況有了粗略的了解,也有了第一個文化衝擊。在美國時,居住的區域人種多元,學校很注重傳承家庭文化 (heritage),我自己的孩子從幼兒園起便常有機會在學校介紹台灣和日本。在公園學校也能聽到孩子使用不同的母語和媽媽對話。因此很自然及天真地想像在日本的台灣家庭 (或是半台灣家庭) 也會是差不多的情況。然而事實上,有許多配偶是日本人的台灣媽媽在家並不使用中文。當中的原因很多,有些是因為夫家的介入;有些是因為孩子在學校時間長,變得習慣日文抗拒中文;也有些是家長害怕孩子雙母語造成講日文帶口音在學校受到排擠。當然,說來話長的歧視問題也是原因之一。這和在美國的台灣媽媽圈完全不擔心自己孩子的英文,覺得進小學後就好了的狀態大異其趣。

另外,在日本母語非日文的孩子極少,因此公立學校對於不會說日文的孩子並沒有完善的規劃。記得當我們剛搬到日本,到市役所說明孩子直接進二年級可能需要額外日文幫助時,得到的答案是「他想上廁所的時候會用日文說嗎?會的話就沒關係,我們再看看。」相較於美國入學前積極進行語言調查及測驗,若是透過測驗或是老師的觀察覺得需要額外加強可以交由英文老師免費輔導,是極大的落差。這也難怪在日本的台灣家長沒辦法放心地傳承自己的母語了。

那孩子呢?孩子們真的不喜歡講中文嗎?有孩子還真的是抗拒說中文,連在課堂上跟著說都有點老大不願意,或是無止盡地詢問老師會不會說日文。無法窺見孩子心裡的世界,只好各方面嘗試,希望能打開孩子們的心房,增加他們學習中文的動機。除了秉持一貫作風讓孩子在遊戲中學習外,在課堂上我們也介紹台灣的節慶文化,讓同學分享台灣經驗,希望藉此提高孩子與孩子之間台灣部分的連結。上完一學期,不確定到底是哪個環節奏效,但有家長看見孩子的轉變。孩子對中文似乎不那麼抗拒了,發音也變好了。有孩子上完課就雀躍地跑到媽媽前面展示她在課堂上學習到的新詞彙,也有孩子開始把每週六的中文課當作固定行程,看到運動會的日程第一反應是擔心「那中文課怎麼辦?」這些看在我們的眼中都是莫大的鼓勵。

 

從滋賀台灣華語教室開始的第一步

 

然而滋賀幅員廣闊,華僑為數少且分散,華語教室的經營並不容易。如何能吸引更多家長和孩子來上課、參加活動是目前最大的挑戰。為了讓更多的小僑民不排斥中文、懂中文、願意開口說中文,進而愛台灣,珍惜台灣,並增加國際觀,華語教室的成員們仍在積極地尋找方法。課堂之外,作為長期目標,我們也希望能夠透過舉辦節慶、烹飪等活動促進台日交流,讓日本人更認識台灣,進而建立在外面也能自在說中文的友善環境。在期望滋賀台灣華語教室能夠永續經營之餘,希望我們的熱情和經驗能夠藉由網路渲染到其他地方的台灣媽媽身上,有越來越多專門為華僑孩子們創立的華語教室。不只傳承語言,也讓孩子們找到自己的根和歸屬感。

 

滋賀台灣華語教室連結:http://bit.ly/2P8ndB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