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y! 你不是一個人!」 從台灣轉調到日本總公司的Ariel

前陣子我們分享了一篇關於日文程度的文章,討論來日本工作時需要具備多好的日文程度。我想其實大家的擔心或疑問都是對的,來日本工作,不說環境、文化,光是語言就是很大的衝擊。但這不代表你該停止你 (來日本) 的腳步 (如果你有想來的話),而是要為自己準備好因應這個衝擊,其中一個重要的準備就是調整好你的心態。

這次的受訪者 Ariel 是今年三月才剛到日本來,算是剛經歷過第一階段的洗禮。趁她記憶猶新的時候,記錄下她對這個階段的想法。訪談當中也有她對克服這些適應上問題的想法跟建議,可以吸收很多正能量,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留學美國 – 工作日本

 

剛出社會工作兩年後,我到美國攻讀行銷碩士。那時認識了我現在的先生,在我畢業回台灣的時候,他仍然留在美國攻讀博士。因為他並不是台灣人,所以他畢業之後我們曾經考慮在美國, 台灣還是日本發展。經過一連串的討論與溝通後,他決定到日本發展,所以我也開始思考到日本工作的選項。很慶幸的是當時工作的公司理解並支持我的人生規劃並讓我去嘗試日本總公司的職缺,之後很幸運地得到了轉調的機會,在今年(2015)的三月來到日本。

 

救救菜日文

 

我們公司算是比較新創的IT企業,在台灣的分公司並沒有要求會講日文; 雖然自己也有讀過一點日文,但也只是看日劇和看日綜的程度 (自己也真的沒想過會到日本來生活、工作),所以一開始來的時候在語言上吃了很多的苦頭。連平常去餐廳吃飯,麵要軟要硬、飯的份量要多要少都不會講…真的很挫折。記得電影裡「救救菜英文」的女主角- 莎希, 剛到曼哈頓咖啡廳點咖啡卻說不出口的囧樣,當時在日本真的覺得自己和她滿像的。想要表達,卻說不出口。

在工作上,溝通原本就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而且在現在的team,每天早上都會有一個「朝會」,要跟團隊的成員分享自己今天的工作內容與希望和大家討論的事情,但是因為語言的關係,自己一直沒有辦法很準確地表達自己的意思。雖然公司的同事都很友善,會叫我慢慢講,如果真的不會也可以用英文講,但是自己還是逼自己要講日文。

我後來覺得要適應語言的方式就跟「游泳」很像。每次游泳剛下水的時候,水不是很冰嗎? 很多人可能會在泳池邊,先腳浸到水裡一點點,再縮回來一點點,上上下下好幾次調溫度。但是可能最快適應水溫的方式,就是一次跳到水裡,然後趕快游出去。

後來自己學日文的方式也是這種想法,真的沒有辦法管那麼多,就是一直往前學,一下班回家就是狂唸日文。在這段過程裡,剛開始會覺得只有自己這麼痛苦,心理調適花了不少時間。所幸當時認識了一些台灣朋友與中國朋友,發現不管是誰,剛到異地生活時都碰到類似的狀況,每個人都是這樣走過來的(甚至還有朋友是一句日文都不會就來日本工作了)。回頭轉念一想,我並不是一個人。終於,在今年的7月,把日文檢定的N1考過,原本還是比較適應用英文工作的我,,現在也開始可以用日文應對了

 

台灣 vs 日本 辦公室管理風格

 

我們公司的主要業務是經營行動相關的網路社群,我主要負責的是台灣市場的行銷和新產品開發。這個工作的主要任務是維持使用者在這個社群的參與,工作的內容會是去企劃各種不同的活動或者是宣傳的專案。新產品開發的部分,也會需要跟法務、財務等相關的部門去確認溝通。

因為是負責的區域是台灣的市場,所以工作上很大一部分的時間會花在跟台灣的各專案負責人溝通,也因此在日本這邊需要一個可以在總公司和台灣分公司之類協調的人,我原先已經在台灣的分公司待了兩年左右,所以後來到日本來,跟台灣端的溝通很順暢。

我覺得在日本辦公室工作,一個比較特別的地方是這邊很強調「情報共用」(隨時share資訊給團隊),每件事情都要在第一時間讓相關的人知道,跟我在台灣工作的經驗不太一樣。

過去不管是在美商或者是台灣的分公司,通常自己在作一件事情前會先跟老闆討論一個方向,接下來自己把事情作好到一個有結論的階段,然後再把結果報告、或者是share給團隊的成員; 在日本,大家比較希望你從phase 0 到接下來的phase 1、phase2…每一個階段的狀況都隨時update,尤其有問題的時候要讓大家馬上知道,雖然處理問題的還是自己,但是讓老闆跟團隊「知道」這件事很重要。

不會說這樣的方式有什麼對錯,只是需要一段時間去磨合跟團隊之間的默契。我原本會覺得既然這個任務已經交給我了,在前期也跟老闆討論出了一個方向,我也很清楚自己該作什麼,為什麼還需要事事都報告。但是現在已經習慣,而且我們每天早上都會有一個朝會,可以很快、很有效率的把所有的訊息share給大家。

當然我覺得每一種管理方式一來跟這個國家的做事觀念有關,一來也是跟team leader的管理風格而有所不同,未必說同一間公司裡面,每一個團隊都照同一種方法在作事。

 

認定趨勢 – 作出判斷 – 行動

 

看好一個趨勢,然後作出自己的判斷,接下來行動。

原本在台灣加入這家公司之前 (從美國回來之後),我是在Nielsen作市場調查,主要負責在IT領域的客戶。那時候覺得IT的產業特別有意思,而且覺得會是未來的一個趨勢,所以特別關注這塊領域的公司。

後來是在網路上看到我們公司要來台灣設點,正在招募新人,所以自己主動去找管道去投履歷。雖然當時不知道未來會變得怎樣,

當時進入公司也的確有許多的挑戰。因為是新創公司,每個人的工作彈性都要很大,一有needs你馬上就要變成那個function。這樣的型態當然有好也有不好,但對我來說好處是遠多過於壞處,因為挑戰多,相對學習也快,一有needs馬上就要學習這個needs的相關技能,所以我進了公司之後當過業務、business development,也作過市場調查等工作,包山包海。看著公司一步一步成長,就好像看著小孩長大,是一段很棒的經驗。

 

給大家的建議

 

我覺得「要不要出國」這件事,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選擇。如果你選擇了「多出國看看」,這都是好的; 作了選擇的同時,也代表你要放棄一些東西,所以要「捨得放下」。到了新的地方,要重新深耕、重新建立自己的交際圈、認識新的朋友,都不是一個輕鬆的過程。但是經過這些之後,你可以讓你自己的舒適圈變得更大。

至於「到日本工作」這件事,我覺得日本跟台灣有很多相似的地方,整體來說日本的社會對台灣也是蠻友善的,願意來這邊嘗試生活也很好。不管怎麼樣,如果作了這個決定,來到這邊,相信你會遇到很多的挫折,但是這時候請記得「Hey! 你不是自己一個人!」每一個人來到新的環境都是如此,不需要為自己的挫折而感到難過! 有很多人會幫忙你的!

victorchen

Hi, I am Victor, Co-Founder of WorklifeinJapan
Tags: